商人源于商族
要真正了解做生意的商人的初始涵义,就要知道远古时期商族人的初始涵义及商族人源于商丘的历史。
商丘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。三皇之首的燧人氏就生活安厝在这里,因为燧人氏发明了火,开启了中国的火文化,商丘也就成为华夏文明之火的源头之一,是中国火文化之乡。黄帝之后的四位帝王——颛顼、帝喾、尧、舜,都在商丘一带留下了足迹。商丘曾是颛顼、帝喾的建都地,尧、舜的重要生活繁衍生息之地。尧之弟、后被世人尊为火神的阏伯(契)封于商丘,成了远古时期商族人的始祖,商丘也就成了商族的发源地。
商最早是族名,商族是一支古老的氏族部落,始祖为契,封于商,以玄鸟为其图腾,多见于古代文献典籍。
《诗经·商颂·玄鸟》云: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,宅殷土茫茫。”
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曰:“有娀方将,帝立子生商。”
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记载:“自黄帝至舜、禹,皆同姓而异其国号,以彰明德。故黄帝为有熊,帝颛顼为高阳,帝喾为高辛,帝尧为陶唐,帝舜为有虞。帝禹为夏后而别氏,姓姒氏。契为商,姓子氏。”
上述文献中“降而生商”、“帝立子生商”和“契为商”的“商”,均指先商氏族部落名称。
商丘是商族发源地的历史文献记载很多,不少现代学者亦持此说。
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载:“昔高辛氏有二子,伯曰阏伯,季曰实沈,居于旷林,不相能也,日寻干戈,以相征讨。后帝不臧,迁阏伯于商丘,主辰,商人是因,故辰为商星,迁实沈于大夏,主参,唐人是因,以服侍夏商。”
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曰:“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,祀大火,而火纪时焉。相土因之,故商主大火。”
《史记·殷本纪》曰:“殷契,母曰简狄,有娀氏之女,为帝喾次妃。三人行浴,见玄鸟堕其卵,简狄取吞之,因孕生契。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。帝舜乃命契曰:‘百姓不亲,五品不训,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,五教在宽’。封于商,赐姓子氏,契兴于唐、虞、大禹之际,功业着于百姓,百姓以平。”
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云:“宋,大辰之墟也。”
《汉书·律历志》曰:“大火,阏伯之星也,实纪商人。”
《汉书·地理志》云:“周封微子于宋,今之睢阳是也,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墟也。”
晋杜预《春秋释地》云:“宋、商、商丘三名一地,梁国睢阳县也。”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以及《路史·国名纪》、《括地志》等书,均承袭此说。
王国维《观堂林集·说商》云:“商之国号,本于地名……始以地名为国号,继以为有天下之号,其后虽不常厥居,而王都所在,仍称大邑商。”
范文澜在《中国通史简编》中说“契部落居商丘”。
郭沫若在《中国史稿》中说“商,在今河南商丘县,商朝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”。
陈梦家在《殷墟卜辞综述》中说,甲骨文中的商、丘商,是在今商丘附近。
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、方志大家傅振伦在新编《商丘县志·序》中写道:“归德商丘,是古代名都大邑。黄帝曾孙帝喾兴于高辛,代高阳氏。喾子契,佐禹治水有功,封于商丘(在今商丘南),尧封帝喾子阏伯(即契)于商丘为火正。十三世传至汤,灭夏称商朝。契至汤八迁其都。阏伯居商丘,相土因之。振迁于殷,报丁(或报丙、报乙)复归商丘。汤始居南亳,从先王居。亳(今商丘东南)亦商丘地。”这是对商族起源问题最为明确的概况。
《辞海》“商”字条6释为:“部落名。始祖名契,居于商(今河南商丘南),传到孙相土时,势力达到今渤海一带。”《辞海》“商”字条8释为:“古地名。在今河南商丘。商始祖契所居。”
《辞源》“商丘”条1释为:“县名。在今河南商丘县附近。商时都城,名亳。春秋时宋都。”
上述文献资料可知,帝喾高辛氏之子契(阏伯)为商族的始祖,生活于尧、舜、禹时代。史学界一致认为,商部族自契至成汤的先商时期,其活动的中心区域一直在现在的商丘地区,也就是说,商丘是商部族的祖居地、发祥地。
商丘境内现存的一些文物遗址遗迹和古地名。
从文物遗址遗迹来说,商丘有远近闻名的阏伯台,为中国的唯一,商丘以外的地方所没有。谷熟集(汤所居之亳),高辛(帝喾建都地)帝喾陵,葛伯屯(夏朝葛伯国遗址),宋国故城等。宋国故城,即周封殷人微子启于宋之都城,在今商丘古城附近。周成王分封微子启于商汤建都之地“宋”,目的是为了让微子以“奉其先祀”,安抚商朝遗民。1996年至1997年,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古城西南角发现宋国故城遗址,进一步证明《左传》中所记“商丘”在今河南商丘,商丘即是商族先王先公的主要活动与经营地。
明《归德府志》和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)《商丘县志》均载:“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,相传为燧人氏葬处。俗云土色皆白,今殊不然。”又据《商丘县志》载:“阏伯台在城西南三里。高八十八尺,周二百步。”
睢阳阏伯台现存清代康熙五十三年(1714)残牌一通,碑文由虞城县儒学增广生员王思撰文并书写,是为“郡东宋家集居民进香”而立的碑。内容记有:“阏伯封于商,业主辰,今在归德城西南隅,其西燧人氏之墓也,其东雷将军之临堞处也,阏伯台岿然之中……”。
20世纪60年代初,河南省考古专家杨焕成来睢阳考古,拍摄了“燧人氏陵”照片一张,证实了燧皇陵的存在。
燧皇陵原有陵冢、陵碑和大殿、东西厢房,神道有牌坊、功德碑、石像生等,古柏参天,郁郁葱葱。后毁于战火。
1992年春,商丘县(1997年改为睢阳区)对燧皇陵重修。陵前有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所题“燧人氏陵”石碑一通。2004年仲春,睢阳区对燧皇陵再次进行大修,扩建了陵园,重修了陵冢和神道,增建了五拱石雕牌坊、仪门和阙门等,新修了火文化广场,绿化面积达百余亩,并植翠柏数百株。陵冢四周汉白玉护栏间有18幅精美的诗配画石刻浮雕,记述了自远古至今火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的重大文化事项,解读了博大精深的火文化精髓。五拱石牌坊上镌刻有考古专家张文彬所书“燧皇陵”题词。陵园规模之宏大,建筑之雄伟,气势之磅礴,景色之幽雅,堪称空前。
重建后的燧皇陵,是中国AAAA级旅游景区之一,每年到此观瞻拜谒的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。
账号+密码登录
手机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