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走进睢阳>睢阳历史>详细内容

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

来源:请输入该信息来源单位 发布时间:2019-04-23 11:52:43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1.“三皇之首”燧人氏

通常言古史者,必言“三皇五帝”。“五帝”尚在“三皇”之后,人们多公认“三皇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。“三皇”之名不见于经,组成亦有不同说法,但《尚书大传》以燧人、伏羲、神农为“三皇”,《风俗通引》、《古史考》等古籍亦持此说。

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载:“太昊帝庖牺氏,风姓也。燧人之世,有巨人迹出于雷泽,华胥以足履之,有,生伏羲于成纪,蛇身人首,有圣德”。《三坟》云:“伏羲氏,燧人子也,因风而生,故风姓”。《通志·三皇纪》引《春秋世谱》云:“华胥生男子为伏羲,女子为女娲”。从上述古代典籍中的记载,我们可以很明确地了解到:其一,燧人氏是伏羲氏、女娲的“父”族;其二,燧人氏是伏羲氏先祖,也即当之无愧的“三皇”之首;其三,伏羲为华胥氏之子,实即为燧人氏之后;其四,燧人氏、伏羲氏都为风姓。
2.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

燧人氏钻木取火,历史典籍中的记载很多。

《世本·作篇》中说“燧人造火”。

《韩非子·五蠹》记载:“上古之世,人民少而禽兽众,人民不胜禽兽虫蛇……民食果蓏蚌蛤,腥臊恶臭,而伤害腹胃,民多疾病。有圣人作,钻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说之,使王天下,号之曰燧人氏。”

《王子年拾遗记》载:“国有火树,名燧木,屈盘万顷,云雾出于中间。折枝相钻,则火出矣。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,游日月之外,以食救万物,乃至南陲。目此树表,有鸟若鸮,以口啄树,粲然火出。圣人感焉,因取小枝以钻火,号燧人氏。”

《礼含文嘉》载:“燧人始钻木取火,炮生为熟,令人无腹疾,有异于禽兽,遂天之意,故为燧人。”

《白虎通·德论》载:“谓之燧人何,钻木燧取火,教民熟食,养人利性,避臭去毒,谓之燧人也。”

《三坟》载:“燧人氏教人炮食,钻木取火,有传教之台,有结绳之政。”

《古史考》载:“太古之初,人吮露精,食草木实,山居则食鸟兽,衣其羽皮,近水则食鱼鳖蚌蛤,未有火化,腥臊多,害肠胃。于使(是)有圣人出,以火德王,造作钻燧出火,教人熟食,铸金作刃,民人大说,号曰燧人。”

《路史》载:“上古之人,茹毛而絃血食,果蔬虫鱼,膻腐馊漫,内伤荣卫,殒其天年。乃教民取火,以灼以炳,以熟臊胜,以燔黍捭豚,然后人无腥臊之疾。人民益伙,羽皮之茹有不给于寒,乃诲之苏冬而炀之,使人得遂其性,号燧人氏,或曰燧人。”

《艺文类聚》卷八七引《九州论》云:“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。”

特别需要指出的是,关于钻木取火,根据古籍文献记载,有三种说法。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说法之外,还有伏羲钻木取火和黄帝钻木取火两种说法。如《绎史》卷三引《河图挺辅佐》:“伏羲禅于伯牛,钻木取火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七九引《管子》:“黄帝钻燧生火,以熟荤臊,民食之无肠胃之病。”

但是,需要强调的是,说伏羲和黄帝发明了钻木取火,古籍记载不仅少,且非常笼统,不具体;而说火是燧人氏发明的,不仅记载多,而且具体详细。同时,我们要认识到,黄帝的时代距今5000年的历史,而火的发明是早已就有的事,说火是黄帝发明的,就太晚了,与事实相去甚远,完全可以排除。再者,按照《帝王世纪》、《三坟》、《通志·三皇纪》的说法,伏羲是燧人氏的后人,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技术肯定会在伏羲时代得到传承。很自然,伏羲钻木取火是取火技术的传承,而不是发明。

由此说来,燧人氏是世界有史料记载的人工取火的信史祖先。燧人氏的钻木取火,是中国火文化的源头,燧人氏也是当之无愧的“火祖”。

关于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时代,史学界在认识上一般多趋向于翦伯赞先生在《先秦史》一书中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之说。因为,中国已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,火的发现与应用,是旧石器时代中期原始人类生产力发展代表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。

3.燧人氏活动地点在睢阳

《太平御览》卷八六九引《尸子》云:“燧人上观辰星(即心宿),下察五木,以为火也。”这里所说的燧人上观的辰星,所对应的是什么地方呢?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说:“若火作,其四国当之,在宋卫陈郑乎。宋,大辰之虚也;陈,太皞之虚也;郑,祝融之虚也。皆火房也。”意思很明白,大辰即大火,宋国(今睢阳即西周时的宋国,中美联合考古队曾在睢阳找到了宋国的都城)是大辰星的分野,可见燧人上观辰星的位置理应在宋国(睢阳)境内。

据专家考证,睢阳是燧人氏作为天皇时,在瞿水、睢水流域的中心都邑,所辖区域涉及今河南东部及山东、江苏、安徽部分地区。另有专家考证,燧人氏活动的区域很大,从西北到中原广大地区,都有燧人氏的足迹。雷泽就是其主要活动区域之一。皇甫谧在《帝王世纪》载:“燧人之世,有巨人迹出于雷泽”。《周礼》注:“雷泽在成阳”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曰:“舜耕历山,渔雷泽。”(注:雷泽,兖州泽,今属济阳。)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:“济阳郡成阳,雷泽在西北。”属于古雷泽地区的今山东鄄城、荷泽一带,与当时燧人氏作为天皇时中心都邑睢阳比邻相近。因而,燧皇陵在睢阳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了。

4.燧皇陵——睢阳的历史见证

旧志的记载和考古工作者的发现,为燧人氏活动于古时的睢阳提供了有力的佐证。

明《归德府志》和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)《商丘县志》均载:“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,相传为燧人氏葬处。俗云土色皆白,今殊不然。”又据《商丘县志》载:“阏伯台在城西南三里。高八十八尺,周二百步。”

睢阳阏伯台现存清代康熙五十三年(1714)残牌一通,碑文由虞城县儒学增广生员王思撰文并书写,是为“郡东宋家集居民进香”而立的碑。内容记有:“阏伯封于商,业主辰,今在归德城西南隅,其西燧人氏之墓也,其东雷将军之临堞处也,阏伯台岿然之中……”。

20世纪60年代初,河南省考古专家杨焕成来睢阳考古,拍摄了“燧人氏陵”照片一张,证实了燧皇陵的存在。

燧皇陵原有陵冢、陵碑和大殿、东西厢房,神道有牌坊、功德碑、石像生等,古柏参天,郁郁葱葱。后毁于战火。

1992年春,商丘县(1997年改为睢阳区)对燧皇陵重修。陵前有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所题“燧人氏陵”石碑一通。2004年仲春,睢阳区对燧皇陵再次进行大修,扩建了陵园,重修了陵冢和神道,增建了五拱石雕牌坊、仪门和阙门等,新修了火文化广场,绿化面积达百余亩,并植翠柏数百株。陵冢四周汉白玉护栏间有18幅精美的诗配画石刻浮雕,记述了自远古至今火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的重大文化事项,解读了博大精深的火文化精髓。五拱石牌坊上镌刻有考古专家张文彬所书“燧皇陵”题词。陵园规模之宏大,建筑之雄伟,气势之磅礴,景色之幽雅,堪称空前。

重建后的燧皇陵,是中国AAAA级旅游景区之一,每年到此观瞻拜谒的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。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